当前位置: 植物百科 > 植物文章

    物的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对热害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成熟叶片的抗热性大于嫩叶,更大于衰老叶;休眠种子抗热性最强,随着种子吸胀萌发,其抗热性逐渐降低;油料种子的抗热性高于淀粉类种子;果实随成熟度增加抗热性也增强;细胞汁液含水量(自由水)愈少,蛋白质分子越不易变性则抗热性愈强。

    高温锻炼高温锻炼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热性。一般是将萌动的种子,在适当高温下锻炼一定时间再播种。高温时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发生变化,诱发一些热稳定蛋白质合成,提高植物的抗热性。改善栽培技术改善栽培技术也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热性,如合理灌溉,增加小气候湿度,促进蒸腾,有利于降温。

    水分过度亏缺对植物造成的伤害称旱害,它是全球性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灾害。干旱分地区干旱和季节干旱,它们是世界上限制农作物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积水或土壤过湿对植物的伤害称为涝害。植物对旱害的适应或抵抗能力叫植物的抗旱性,植物对涝害的适应或抵抗能力叫植物的抗涝性。

    水分亏缺是植物常遭受的环境胁迫之一,当植物耗水大于吸水时,就使组织内水分亏缺。过度水分亏缺的现象,称为干旱。干旱可分大气干旱、土壤干旱和生理干旱。大气干旱的特点是大气温度高而相对湿度低(10%~20%),蒸腾大大加强,于是破坏水分平衡。

    正常状况下膜脂分子呈双分子排列,这种排列靠磷脂极性头部与水分子相互连接,所以膜内必须有一定的束缚水,才能保持这种膜脂分子的双层排列。干旱后,细胞严重失水,膜脂分子结构即呈无序的放射状排列,膜上出现空隙和龟裂、透性增大,电解质、氨基酸、可溶性糖等向外渗漏。其原因是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活性氧累积,导致膜脂过氧化,引起膜伤害。

    培育抗旱品种通过植物育种完成。抗旱锻炼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在生理代谢上发生相应的变化,增强对干旱的适应能力。如将吸水24h的种子在20℃下萌发,然后风干,反复三次后播种,可明显提高植物抗旱能力。

    土壤水分过多对植物产生的伤害称为涝害。水分过多的危害并不在于水分本身,而是由于水分过多引起缺氧,从而产生一系列危害。在低湿地、沼泽地带、河湖边,发生洪水或暴雨过后,常有涝害发生。广义的涝害包括湿害,指土壤过湿,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最大持水量时植物受到的伤害。狭义的涝害指地面积水,淹没了作物的部分或全部,使其受到伤害。

    引起乙烯含量增加在淹水条件下植物体内乙烯含量增加。如水涝时,美国梧桐乙烯含量提高10倍。叶片卷曲、偏上生长、脱落、茎膨大加粗、根系生长减慢和花瓣褪色等。水涝促使植物根系大量合成乙烯的前体物质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上运到茎叶后接触空气即转变为乙烯。

    抗涝性植物最明显的生理特征是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将地上部分吸收的O2输送到根部或其他缺氧部位。以水稻和小麦为例,水稻幼根的皮层为柱状排列,而小麦为偏斜排列。前者的胞间空隙比后者大得多。成长之后,小麦根结构上没有变化,水稻根皮层内细胞大多数崩溃,形成特殊的通气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