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植物百科 > 植物文章

    土壤中藻类大多属蓝绿藻、硅藻、绿藻。藻类的个体有单细胞,也有呈丝状的多细胞,由于它们聚在一起可以形成很大群体,以致肉眼也容易看见。藻类含有叶绿素,能利用光能将CO2合成有机质。不少蓝藻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在积水的水面和水稻田中常用大量的藻类发育,为土壤积累有机物质。

    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可分为三类:鞭毛虫类、根足虫类和纤毛虫类(图66)。它们都是单细胞并能运动的微生物,形体大小差异很大,原生动物以有机物质为食料,它们也吞食有机物的残片和捕食细菌,单细胞藻类和真菌孢子,它们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转化是有利的。

    土壤中大小不同的各种矿物质及有机物质颗粒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一般通过多种途径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各样的团聚体。土壤颗粒之间不同的结合方式,决定了土壤孔隙的大小、数量及相互间的比例,决定了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不仅影响到土壤中许多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对土壤的水、肥、气、热各种肥力因素影响很大,而且直接决定土壤的耕作性能。

    所谓土壤孔隙是指土壤中土粒或土团之间的空隙。土壤孔隙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也是植物根系及微生物活动空间,它决定着土壤中气、液两相的存在状态、数量和比例。土壤孔性是指孔隙的体积大小,大孔隙与小孔隙的比例,总孔隙体积等所反映的土壤性质。它是一项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很大。

    土壤孔隙的数量一般用孔隙度来表示。所谓土壤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的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是土壤中各种大小孔隙总和的指标。由于土壤孔隙复杂多样,要直接测量极其困难,一般用土壤密度和容重两个参数间接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是:土壤孔隙度(%)=(1容重/密度)×100%因此要想计算出土壤孔隙的数量,首先必须了解容重和密度的概念。

    判断土壤的松紧程度一般说来,有机质含量高的,结构好的,疏松的土壤,其容重比较低;而紧实板结和砂质的土壤,其容重较高。表层土壤由于频繁的耕作,比较疏松,容重比底层土壤要小。计算土壤孔隙度根据土壤容重和密度计算土壤孔隙的总量。计算出一定面积与厚度土体的土壤质量,从而计算出其中水分、养分、有机质、盐分的数量,作为灌水量、施肥量和土壤改良的指标和依据。

    土壤总孔隙度只能说明土壤中固相物质容积与孔隙容积(水和气的容积之和)的数量之比,而不能反映土壤孔隙“质”的差别。因为孔隙的粗细对土壤水分和空气的传导,植物根系的穿扎以及养分的吸收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孔隙的粗细(大小)比例比总孔隙度显得更为重要。

    土壤结构体类型(大小、形状)、数量、品质(稳固性、孔性)及排列情况等的综合特性为土壤结构性,它是土壤的一种重要物理性质。是土壤重要的肥力特征。

    土壤水分蒸发有明显的阶段性,水分的耗损在各个阶段是不一样的。掌握水分蒸发耗损的阶段特点,可为抗旱保墒,有效的控制作物丰产水分提供理论依据。当降雨或灌水后,土壤水分便开始连续蒸发,土壤水分蒸发分以下三个明显阶段。大气蒸发力阶段当土壤含水量大于田间持水量以后,土壤水的蒸发速度完全决定于大气蒸发力,即辐射、温度、空气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