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植物百科 > 植物名称 - 正文

白豆杉

编辑: 浏览: 最后更新:2013年07月25日

白豆杉简介

白豆杉白豆杉白豆杉,我国稀有树种。分布星散,个体稀少,雌雄异株,天然更新困难,加之生境恶化,资源日趋枯竭。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4米。星散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和广东海拔900至1400米陡坡深谷密林下或悬岩上。为雌雄异株,天然更新困难。阴性树种,喜荫蔽。根系发达,种子有休眠期,需隔年发芽。幼树生长缓慢,雌株结实不稳定,受孕率低。花期3至4月,种子于9至10月成熟。白豆杉是第三纪残遗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该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

植物形态

白豆杉白豆杉灌木,高达4米;树皮灰褐色,裂成条片状脱落;一年生小枝圆,近平滑,稀有或疏或密的细小瘤状突起,褐黄色或黄绿色,基部有宿存的芽鳞。叶条形,排列成两列,直或微弯,长1.5-2.6厘米,宽2.5-4.5毫米,先端凸尖,基部近圆形,有短柄,两面中脉隆起,上面光绿色,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宽约1.1毫米,较绿色边带为宽或几等宽。种子卵圆形,长5-8毫米,径4-5毫米,上部微扁,顶端有凸起的小尖,成熟时肉质杯状假种皮白色,基部有宿存的苞片。花期3月下旬至5月,种子10月成熟。

生长环境

亚热带阴性树种,喜生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较高的酸性黄壤土,pH值4.2-4.5,海拔1800-2000米,常生于陡坡深谷密林下或悬岩上,参与形成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分布区域

我国特有种,产于我国浙江(龙泉、泉昂山、凤凰山海拔800-1000米处)、江西(井冈山)和广西四明山。

物种现状

白豆杉分布星散,个体稀少,又是雌雄异株,生于林下的雌株往往不能正常授粉,天然更新困难。加之植被破坏,生境恶化,导致分布区逐渐缩小,资源日趋枯竭。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

经济价值

白豆杉木材纹理均匀,结构细致。可作雕刻及器具等用材。叶常绿,种子具白色肉质的假种皮,颇为美观,为优美的庭园树种。

白豆杉树形优美,四季常青,肉质白色的假种皮,别致可观,可作园景树等用。杭州等地已引种栽培此一特产树种。果熟时珍珠般雪白晶莹透亮。枝、叶、皮用于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是庭院、行道、广场绿化和室内观赏的新型热门树种。

白豆杉适合中国长江流域植物园、公园栽植。用作隐蔽。绿篱和背景树的配置。因喜荫蔽的环境,课余常绿阔叶树混合种植。北方温室盆栽生长良好,可用中性腐叶土种植。经修剪可成各种形状,亦可供制做树桩盆景用植物材料。

保护价值

白豆杉是第三纪残遗于中国的单种属植物。对研究植物区系与红豆杉科系统发育有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本种分布的浙江凤阳山、九龙山、江西井冈山、湖南张家界等已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对珍稀物种列为重点保护。其它分布点,建议林业部门严禁采伐森林和砍伐母树,并开展人工繁殖栽培。杭州植物园、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已引种和繁殖栽培。

白豆杉解剖学知识

Pseudotaxuschienii(Cheng)Cheng花粉

 (A)侧面观,表示乳头状突起和纹饰,LMX1000;

 (B)侧面光切面,LMX1000;

 (C)远极面观,LMX1000;

 (D)极光切面,LMX1000;

 (E)整体观,SEMX2400;

 (F)纹饰和乌氏体细节,SEMX12000。

生物学特征

白豆杉白豆杉白豆杉白豆杉生于亚热带中山地区的林下,气候温凉湿润,云雾重,光照弱,年平均温12-15℃年降水量1800-20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土壤属山地黄壤,强酸性,Ph值4.2-4.5,有机质含量5.4-18.4%,肥力较高。群落外貌多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分布区北缘的浙江遂昌九龙山,乔木层主要由木荷SchimasuperbaGardn.etChamp、秀丽槭AcerelegatulumFangetP.L.Chiu、与猴头杜鹃RhoaodendronsimiarumHance等组成,本种居于下层;在南缘的广西大明山海拔1300米处,则分布以银木荷SchimaargentaPritz、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tch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白豆杉为阴性树种,一般喜生长在郁闭度高的林荫下,在干热和强光照下生长萎缩,干形弯曲。根系发达,岩缝内也可扎根,但成丛生灌木。幼年生长缓慢。雌株结实常不稳定,受孕率又低,种子失眠期,需隔年发芽。冬芽于3月中旬膨大,4月上旬展叶;花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放,种子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繁殖方式

种子或扦插繁殖。通常用播种法繁殖,有种子繁殖,在生境相似的森冠下播种育苗,移栽时多带宿土。在苗圃育苗,必须庶荫,并经常灌保湿。也可进行扦插繁殖,成活率在85%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