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新疆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小拐村。两片盐碱土地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片田地几乎寸草不生,盐碱白花花四处泛起;而另一片则郁郁葱葱,植物满满地挤在地里。
“这是我们的实验田,种的是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等,都是盐生植物。”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员田长彦指着茂盛的植物向记者介绍。
他所说的盐生植物,就是在盐碱地里依然能够茁壮成长、能够适应高盐碱环境,并且能用咸水灌溉的植物。这是田长彦团队经过10年艰苦奋斗而筛选出的盐碱地“克星”。
5年前,小拐乡政府毫不吝啬地给了田长彦1000亩地做实验。只不过这1000亩地不是什么好地,而是农民根本就看不上的盐碱地。
虽说地里泛着白花花的盐碱,但有了地,田长彦和他的团队却很兴奋。他们终于可以在这块大地上书写自己的梦想。
经过10年努力,他们筛选出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野榆钱菠菜、盐地碱蓬、盐角草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3年之后,土地便可达到耕种标准。
幅员辽阔的新疆是我国最大的盐碱土区,其盐渍土面积占全国的1/3,达8.5万平方公里,其中相当多的盐渍化土地长期无法利用。随着经济发展,新疆水资源越来越紧张,靠以前大水灌田以洗去盐分的 方式已不可持续,而滴灌技术也解决不了土壤盐分的出路。
2000年开始,田长彦团队开始了漫长的搜寻过程。他们从新疆拥有的305种盐生植物中发掘、筛选、引种、栽培,发现一些盐生植物不仅能适应高盐的土地生长环境,而且还能够“吸食”盐分,降低土壤 盐度。团队终于找到了适应恶劣生存环境的四五种耐盐植物。
在盐碱地里生长的野榆钱菠菜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每株有一人多高。田长彦告诉记者,目前每亩野榆钱菠菜可以收获7000多公斤,晒干后有2000多公斤。“在克拉玛依,盐碱化最严重的土壤每公斤土 的含盐量超过40克,种植野榆钱菠菜后,一年可从每亩土地中带走盐分近500公斤;三四年之后,土壤盐分可下降到每公斤10克以下。另外,种植这种植物也不是很费水。”
在试种了两年盐生植物后,田长彦团队开始在这块曾经的盐碱地上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到了秋天,棉田大获丰收,亩产达到400多公斤。
他们的工作得到科技部重视,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盐碱地的生物修复”项目予以支持。
利用田长彦团队的技术,目前在新疆南北已有1000多亩盐碱地被改良。但要想大面积推广还有一个短板:盐生植物还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不像一般粮食作物那样已被人类几千年驯化得得心应手。“种植 盐生植物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包括怎么出苗,怎么培育达到高产等。有许多人根本就种不出来。”田长彦说。
不仅栽培技术特殊,盐生植物“野性”使其也不便种植。比如,盐生植物的种子都非常小,比芝麻还小,籽产量又很低。“我们的农业耕种,农作物都是集中成熟,这才便于人们收割。但盐生植物籽粒 的成熟很多是在不同期,即熟即落,不便收割。”田长彦说。
田长彦团队现在对实验田里的盐生植物不但要收籽,而且也收秆和叶,“因为盐分都在秆和叶中,我们主要是为了让盐分离田嘛”。田长彦说,多数收割来的盐生植物,送给别人当饲料;但农民并不愿 意把它当饲料。不能当粮食,也不当饲料,谁还来种它?
用盐生植物改良盐碱地,现在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