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植物百科 > 认识植物 - 正文

植物迁地保护

编辑:植物百科 浏览: 最后更新:2013年11月14日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制定对受威胁植物保护的计划时提出了“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行动纲领。植物与动物和微生物一样,它们远早于人类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发生、生存与发展,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既有灭绝,又有新生,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不需要人类去拯救、去保护它们。

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的剧增加剧了对资源的消耗,尤其是不合理的开发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迅速退化,严重威胁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物种在地球上的灭绝速率竟比其自然过程加快了约1000倍!人类震惊了。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活物质和重要的生存环境。墨西哥过去是一个进口粮食的国家,由于该国的小麦、玉米研究中心从引进的小麦品种中分离出矮秆基因,并育成了矮秆、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这些品种被推广应用于生产之后,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墨西哥由一个粮食进口国家变成了粮食出口国家,可见,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澳大利亚的绵羊,经过长期杂交育种的改良,形成了毛绒长、优质、产量高、纺织性能好的优良羊种,使“澳毛”闻名于世,促进了澳大利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见,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李振声,1990年)。植物在生物中是第一生产者,能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起来,也成了生物群落的主体,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foodchain)的重要环节,为其他生物提供重要的生存条件。据研究,一种植物灭绝就会引起10-30种其他生物的丢失(李文军,王恩明,1993年)。因而,“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提法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植物迁地保护

抢救植物,一方面要对它们实行保护,延缓它们灭绝的进程,另一方面则要改变对它们的掠夺性开发方式,实行不破坏它们的再生和更新能力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对于保护,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实行就地保护(in-situcon-servation),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迁地保护(ex-situconservation),如在植物园和树木园等处以及对土地、水的使用进行严格的规划、分配和管理(IUCN/UNEP/WWF,1980年)。所以,对植物实行迁地保护是人类抢救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珍稀、濒危植物(rare-endangeredplant),是指那些与人类的关更密切、具有重要用途、数量十分稀少或极容易因对其直接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处于受严重威胁(threatenedness)状况的植物。

植物与动物、微生物一起统称为生物,故植物保护是生物保护的一人重要组成成分。生物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多样性(diversity),这种多样性可以从原子、分子和细胞到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biosphere)等多个层次(或水平)上去表述。但目前科学界一般是生物多样性分成三个层次,即遗传或基因(gene)、物种(specie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并以不同方法分别予以测。就植物而言,它自身具有基因(或称为遗传)多样性(geneticdi-versity)和物种多性(speciesdiversity),而它与动物、微生物一起构成了一定的生态系统,所以,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diversity)是对包括植物在内的所有生物而言。就这些意义而言,必须把对植物的保护放进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conservation)中去认识和探讨。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的提法一般包含了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内容。就学科而言,它是20世纪70年代才兴起的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biology)的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编者认为: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在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上影响和对它们实行有效管理与保护,这类可更新资源能为人类可持续利用的一门科学。植物迁地保护也就成保护生物学的一个得要组成成分,它的发展则可能成为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植物迁地保护是指把植物的个体、器官、组织等部分移到它们的自然生境之外进行保护,它已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RI,1992年)。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来说,尽管有各种叫法,如异地(translocation)、引种(introduction)、再引种(re-intro-duction)、搬迁(relocation)增援(re-enforcement)、再贮备(restocking)和补充(supplentation)等(Hodder,CB,1997年),迁地保护是新的,它的提出至今仅二三十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种方法,它与人类历史上发展农耕开始时就进行的植物引种驯化(plantintroduction-acclimatization)却很相似,因而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已有六七千年历史的古老而传统的方法。只是它们目标有些不同,植物引种驯化包括从野生变家栽和变它地为本地,强调人工驯化或风土驯化,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尤其是为当前是的利用服务,不强调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问题,而在取样时极少考虑物种所包涵的遗传多样性;植物迁地保护则侧重于地区的植物区系成分,落脚于保护,尤其强调了遗传基因的维持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要求尽可能避免驯化,虽有利用的含义,但它强调可持续利用(sustainableuse)的问题。由于这两者目标和侧重的异同,也使其原理、方法与技术上有一些异同。国内外对于稀有、濒危植物的迁地保护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植物园和所建立的种质库中进行,并获得了很好效果。然而,已发表的专著和研究报告中,绝大多数仅报道了实行迁地保护的一般情况,如野外考察、已栽培保存种类的描述,一些种栽培、繁殖技术和计算机管理技术等(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区与物种管理处,1991年)。而对于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和回归的有关理论及保护的有效性等问题报道甚少。因而,编写本书的目的就在于系统地探讨和阐明稀有、濒危迁地保护的原理和方法,以为对它们的有效保护服务。

相关文章